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掉了一个人,结果被他夺去了宋朝江山
【前言】
赵匡胤这开国皇帝,在历史上评价还算挺好。主要就是他当了皇上后,没对功臣们下狠手大开杀戒,反而是用和平方式把兵权给收拢过来了。
肯定的是,就连赵匡胤也有疏忽大意的时候。想当年,他搞那个“杯酒释兵权”的计策时,偏偏漏掉了一个人,结果最后就是这个人,把他的皇位给抢走了。
【一、杯酒释兵权】
大家都知道赵匡胤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自己心里也明镜似的。正因为这样,即使已经坐上了皇位,赵匡胤心里还是挺不踏实的。
唐朝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又短又乱的时期,叫五代十国,那时候皇帝换得特别快。赵匡胤心里明白,为啥那时候皇位老换人。现在他自己建了大宋,为了不让大宋也乱成一锅粥,他觉得最紧要的事儿就是得把兵权抓好。
赵匡胤刚当上皇帝那会儿,位子还没坐热乎,就打算收拾那些有功之臣。尽管后来有人觉得这事儿不太对劲,但其实是赵匡胤早就有过的盘算。
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就是那场“安史之乱”。为啥会这样呢?说白了,还不是那些藩王们手握重兵,自个儿说了算。要是他们手里没兵,哪能搞出这么大乱子来。
在五代十国那会儿,好多皇帝之所以能自个儿当老大,还不是因为他们手里握着军权嘛。从古到今,想谋反的人,手里没兵那是行不通的。以后的人们老说,“书生想造反,三年都搞不定”。
特别是赵匡胤那会儿当上皇帝,说实话,路子不太正。虽说他的本事大家都有目共睹,但说到底还是夺了人家的江山。他手底下好多大将军,都是从以前朝代过来的。赵匡胤瞅瞅这些人,再想想自己是怎么坐上龙椅的,心里头咋能踏实呢?他老是担心,哪天这些将领们也心血来潮,像自己以前那样,披上黄袍就当上了皇上。
一开始,赵匡胤对付兵权用的是另一套路子,就是想法子把禁军的势力给削弱。但这么做了之后,他心里还是不踏实。在他亲信给出的主意下,赵匡胤打定主意,要把兵权一股脑儿收回来,好让以后没麻烦。
尽管赵匡胤对待有功之臣没有下狠手,在大宋刚建立那会儿,也没出现那种过河拆桥的事儿,但他心里头多疑这点,可是一直没变。就这么着,有了“杯酒释兵权”这一招,兵权就这么轻轻松松地给收回来了。
没过多久,赵匡胤就安排了一场饭局,请了那些当年帮他当上皇帝的大将,像石守信这些人。饭局一开始,赵匡胤就先走起了温情路线,说他的皇位多亏了这几个人,还夸他们为大宋的建立付出了很多。
那几个人自然都不傻,赵匡胤突然请客,肯定不是想表达感谢。几杯酒下肚后,赵匡胤就说到了正题。
赵匡胤说,他坐上这皇位挺不容易的,心里头其实还挺忐忑。一听皇帝有烦心事,那几位大臣赶紧表态,说要帮赵匡胤解难,分担点压力。
赵匡胤轻声细语地说,这皇帝位子可真诱人,谁心里不琢磨着坐坐龙椅呢!想当年,是你们大伙推我上来的。那要是哪天,你们的手下也动这心思,让你们当皇帝,你们咋想?
事情都说到这份上了,那几个人赶紧跪下,发誓自己对皇位没半点念头。接着,赵匡胤就说他给大伙儿想了个美差,那就是别再掺和朝廷里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儿了,给各位谋个轻松的官职,再赏些美女、金银财宝,回去享清福去吧!
这些人哪敢有啥不满,是性命要紧还是那点权势要紧啊。他们马上就说要把军权都交给赵匡胤,接着就满心感激地回去享清福了。
【二、漏掉一人】
这些将领都是跟赵匡胤南征北战的老伙伴,赵匡胤对他们并不苛刻,还是给了他们不少实惠。要说巩固关系,联姻可是既简单又实用的手段。
赵匡胤心里的一个大疙瘩,算是被解决兵权这事儿给挪开了。不过在那次杯酒释兵权的戏码里,有个人手握大权,却被他给晾在了一边,这人就是他亲弟弟赵光义。
其实,后人对赵匡胤用一杯酒就收回兵权这事儿,评价还是相当高的。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主要就是说涉及的将领数量太少了,对加强中央集权没啥大作用。
赵匡胤他弟赵光义,当年一起起兵时,赵光义就挑了大梁,为赵匡胤稳固江山出了不少力。赵匡胤对他那是相当放心,给了他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权力,而且特别信任他。
人嘛,总是会变的,不光赵光义是这样,就连赵匡胤也不例外。
一开始,朝廷上下都管赵光义叫皇太弟,日子久了,赵光义心里头就慢慢觉得,这皇位啊,理应是自己的,等赵匡胤不在了,继承大统的那个人,肯定就是自己。
赵匡胤的几个孩子慢慢长大后,他的心思也跟着变了。说到底,弟弟终归是弟弟,哪有自己的亲儿子来得贴心。赵匡胤心里头,其实还是想把皇位留给自家的孩子。
赵光义眼尖,一下就看出他哥不对劲了。这么多年在权力堆里打滚,要他放手哪那么容易。赵匡胤上了年纪后,赵光义对那皇位的心思也越来越明显,根本藏不住。但赵匡胤心里头,还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家儿子,毕竟他儿子里也有出色的。
有一天夜里,赵匡胤把赵光义叫来商量事情。结果第二天,赵匡胤就突然死了,赵光义立马就当上了皇帝,一点也没给自己的侄子们留机会。
得聊聊赵匡胤的那俩儿子,他们俩的结局都不好,赵光义一当上皇帝,他俩就都没了。说实话,要是赵匡胤当初对自己这个弟弟多留个心眼儿,可能后面的事儿就不会那么惨了。
喝酒收兵权,漏了个关键人物,就因为他,赵匡胤和他两个儿子死得不明不白。
【三、消极影响】
虽然杯酒释兵权的初衷挺好,是想让中央权力更集中,但这一连串措施实施后,对整个国家其实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大宋因为怕武将们手握大权,索性就把武将的地位给打压下去了。
因此,大宋开始重用文官来处理国事,虽说文官擅长治理国家,但碰到战乱,他们就束手无策了。要想国家强盛,军事力量绝对是关键,然而在大宋,却很少见到对军事的重视。
到最后,大宋那会儿能真正扛起大旗的将领没几个,就算有那么几个,也都被上面的领导猜忌得不行。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大宋成了文人墨客最多的朝代,光北宋那会儿,出名的文臣就一大堆。
【结语】
说起来,大宋王朝的根基不稳,让后世子孙心里都挺发憷,大家都更看重文化,不太瞧得上武艺。结果呢,碰到金军来犯,这么大个国家,居然一点反抗的本事都没有。最后,还让蒙古的骑兵一路打到了中原。
这确实是个一开始就埋下的坑,赵匡胤也因此吃了大亏。虽说皇位还在赵家人手里,但已经不是赵匡胤那一脉了。大宋的皇位传承真是一团糟,这一切的源头,就是那个名不正言不顺当上皇帝的赵光义。
#百家说史迎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