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54年毛主席邀请一老翁在故宫合影,但二人都未料到后续的巨大影响

发布日期:2025-04-13 14:04    点击次数:57

1954 年 5 月 17 日下午 4 时许,毛主席身着一件灰色的中山装,脚蹬一双他平日里惯穿的白底布鞋,以低调的姿态抵达故宫进行参观访问。

毛主席一生都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际上他对代表着至高封建权力的故宫并不太喜爱。而他此次特意前来,是为了能够专门参观正在此地举办的“基本建设出土文物展览”。

解放之后,在党的关切与扶持之下,中科院考古所得以成立。该所首次在河南省辉县展开了主动式的发掘工作。彼时,全国范围内的基础建设陆续开始推进,古文物不断地被挖掘出来。基于此,考古所在文物局的引领与要求下,先后在长沙、郑州、西安、唐山等地进行了协同发掘。

1954 年 4 月,文化部作出决定,于午门的历史博物馆举办“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从全国范围内在基本建设工程中所发现的 131713 件文物里,精心挑选出了 3760 件最具代表性的精品文物,这些文物将向公众进行公开展览陈列,陈列的地点便是午门城楼正殿。

毛主席对历史及考古工作怀有浓厚的兴趣,当他听闻展览会已然布置完毕后,便满怀热忱地于 5 月 17 日提前进行了踏访。

此次走访完毕后,毛主席兴致盎然,于 5 月 20 日抵达故宫,接着对“基本建设出土文物展览”进行参观。

此次他观察得颇为细致,还饶有兴致地对相伴之人讲道:“此乃历史。你们理应研习些历史,需明白历史,知晓中国的往昔与先前。”

这一回,陪伴毛主席进行参观的,除了中南海的那位“大管家”罗瑞卿之外,还有一位备受尊崇的耆宿陈叔通。

陈敬第,字叔通,于 1876 年出生,籍贯为浙江杭州。他在近代中国是极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在国内拥有颇高威望的爱国民主人士。

他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考中进士,榜单公布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其后,他东行前往日本,潜心攻读政治法律。回国之后,他深切地感受到满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于是满怀愤慨地加入了光复会,投身于反清活动之中。

辛亥革命以后,陈叔通起初热衷于投身政治领域,曾担任“中华民国”首届国会众议会议员之职,还先后担任过浙江都督府的秘书长、大总统府的秘书以及国务院的秘书长。

然而,他目睹了军阀政客们为争夺权力而相互倾轧,政界一片污浊混沌,国家事务日益衰败,与之前的清朝相比也并未有多少改善之处,由此心灰意冷,进而退居到杭州,担任起浙江光业银行的董事并兼任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一职。

陈叔通在早年之时曾担任过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的副监院一职,也就是副校长。这所学校培养出了众多优秀人才,其中有两位学生分别是蒋方震(字百里)以及钱家治(字均夫)。

这二人如同陈叔通那般,皆是以字在世间闻名。蒋百里后来跻身于民国“三个半军事家”的赫赫之列,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而钱均夫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这一职务,他是一位在文史领域有造诣的学者。

蒋百里拥有一个名为蒋英的女儿,钱均夫育有一个叫作钱学森的儿子,他们二人后续的经历为众人所熟知。

钱学森与蒋英因其父辈乃是陈叔通的学生这一缘由,将陈叔通尊称为“太老师”。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还曾在求是书院的校园中嬉戏玩耍,对这位“太老师”极为恭敬,礼数有加。

新中国即将成立之时,陈叔通由于踊跃参与反独裁、反内战以及争取和平民主的行动,而成为了蒋介石极为痛恨的对象。在毛主席精心的部署下,我党地下组织悄然地将他接往香港,接着又历经辗转经由解放区抵达了北平。

1949 年 9 月,年逾古稀的陈叔通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副主席,从而跻身于新中国的高级领导群体之中。毛主席对他怀有极高的敬意,以“叔老”相称而未直呼其名。

陈叔通曾为前清翰林,其旧学方面的学识极为高深。正因如此,毛主席特意邀他一同前往故宫观展。陈老抵达展厅后,便与毛主席一同认真地察看从周口店发掘出来的北京猿人的牙齿、工具等那些珍贵的文物,面对当下,追忆往昔,心中感慨万千。

他们此次在午门的展厅内行走了逾 2 个小时,接着围绕午门城楼绕行了一圈,于西北角楼之处,工作人员为毛主席与陈叔通拍摄了照片。

陈叔通瞧见毛主席手中握着一根由竹子制成的手杖,于是好奇地向毛主席讨要过来,将其捧在手中仔细地察看,发觉这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竹子罢了,不由地感慨万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身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主席,其日常用度与普通老百姓竟无显著差别。陈叔通曾见过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也见过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然而毛主席的行事作风与他们全然不同。

他愈发坚定了信念,毛主席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才是实实在在地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而服务的群体。

就在此时,工作人员恰到好处地按下了快门,留存下了这张两人皆未曾料到会对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作用的照片。

在此处还有一个额外的话题:在二人合影之后,毛主席从西边的城墙上望见了近处防空部队的高炮阵地,并且观看了他们的演习,随后他说道:“把高射炮设置在这个位置不太妥当,等到敌机飞到这里才进行打击就已经迟了。”

话分两途,毛主席与陈叔通的这张合影迅速在本月的《人民画报》上得以刊发。彼时,《人民画报》具备一个特点,即不但在国内进行发行,还会发行至部分外国地区。

在这个海外的发行范畴内包含了美国,然而美国本土的新闻审查机构竟然也未曾对《人民画报》进行查禁。

如此一来,那本刊载着毛主席与陈叔通合影的《人民画报》跨越重洋抵达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洛杉矶,接着莫名其妙地被放置于装蔬菜的篮子内,继而被送到了钱学森家。

也许是当时负责给钱学森家送外卖的那位老板知晓钱学森会阅览一些中文报刊,故而格外用心地搜罗了一些在中国国内发行的报刊并送至他家。

自拍下这张照片至今,已然过去了一年之久。钱学森由于知晓美国导弹最为核心的机密,且申请回国,从而遭受了美国政府的迫害。从 1952 年起,他便长期被软禁,始终处于 FBI 人员的监视之下。

钱学森对这一状况极为愤怒,然而却无力改变这一现实。就在他回国的梦想渐渐消逝之时,夫人蒋英在整理送来的蔬菜时,偶然间看到了去年某期《人民画报》上清楚地刊登着毛、陈二人的合影。

彼时,全世界皆获悉毛主席乃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主席,而他们所熟知的“太老师”能够在午门城楼上与毛主席一同留影,其于新中国的地位自是不言而喻。

蒋英欢快地把钱学森唤来,两人对着照片凝视了许久,一个颇具勇气的念头蓦地在脑海中浮现。

钱学森经过精心谋划,撰写了一封致陈叔通的求助信件。此信先是被寄送至比利时的妹妹蒋英(即蒋华)处,随后经由蒋华之手转交到了陈叔通的手中。

信的起始部分以如下方式书写:

数载之前犯下过错,致使被美国政府扣押,至今已历经五年之久,无时无刻、无昼无夜不在思念回归祖国参与那伟大的建设热潮。然而,从世界形势的角度来看,存在着更为重要且更为紧迫的问题亟待解决。像钱学森等这样几个人的状况,是不能用以倾诉苦楚的。

接着,钱学森还点明了美国政府所宣称的“愿意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皆已回国”这一说法乃是谎言,其实际阻拦钱学森回国的缘由不过是“对美国的利益不利”。

陈叔通在收到信件之后,立刻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钱学森的价值,美国人是清楚的,而中国则更加明白。倘若有他的助力,中国的导弹研发事业完全能够提前数十年!

陈叔通手持这封信,即刻找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正在准备于 8 月 1 日参加日内瓦第二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以将被俘的 11 名美国飞行员予以释放为前提条件,要求美国政府准许钱学森回国。

美国政府尽管颇为纠结,然而鉴于钱学森已然远离导弹研发工作达五年之久,他所掌握的部分技术与知识已有所更新,故而认为放他回国对美国利益的损害不会太过严重,在向总统艾森豪威尔请示过后,便决定应允中方的条件。

艾森豪威尔与钱学森相比,更为注重 11 名美国飞行员回国这一事件能给他在政治声望方面带来的显著提升,故而未经过太久的思量便予以同意了。

1955 年 8 月 4 日,美国政府向钱学森正式发出通知,准许他及其家人离开美国,并解除对其自由的所有限制措施。

9 月 17 日,钱学森携家人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向中国返航,于 10 月 8 日再度踏上了祖国的疆土。

就像当时那些强烈反对钱学森回国的美国军方人士所忧虑的那样,他回到中国后,中国的导弹与航空事业迅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概仅仅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就从极为贫困落后的状态追赶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准。

1960 年 2 月,由钱学森指导设计的中国首枚液体探空火箭顺利发射并获得成功。在此之后的 9 个月,中国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也成功发射。

1964 年 6 月之际,中国首枚经过改进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开展了飞行试验,且圆满达成目标。1970 年 4 月 24 日这一天,中国的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

在这一阶段来临之时,中国实际上已然获取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关键要素。与此同时,1964 年爆炸的原子弹以及 1967 年爆炸的氢弹,这便意味着倘若中国有意,便能够“将真理传递至全世界”。

1954 年毛主席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对中国现代国防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倘若钱学森无法回国或者回国时间较晚,那么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或许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状况。

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被联系到了一起,竟然引发了如同核聚变那般巨大的影响,不得不说这仿佛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天意。

倘若我们进行细致的思索,便能够轻易察觉:起着关键决定性影响的乃是毛主席那种毫无私念、一心为民的宏大人格魅力。倘若缺失了这一点,即便拍摄一千张、一万张合影,那也是毫无益处的。



上一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掉了一个人,结果被他夺去了宋朝江山
下一篇:3-1领先,骑士“防守巨星”失常,步行者横扫骑士大门!